被部分人吹捧的 “十大币种”,通常包括比特币、以太坊、莱特币等所谓 “主流币”,以及一些新兴的山寨币。但无论名气大小,它们的价值都源于市场炒作,与实体经济毫无关联。比特币作为 “币圈龙头”,价格曾在一年内从 6 万美元暴跌至 1.5 万美元,跌幅超 70%;以太坊等币种同样经历过单日暴跌 30% 的极端行情,所谓 “优质” 根本无从谈起。这些币种的价格波动完全由资金操控,大户通过虚假交易制造繁荣假象,诱骗散户接盘后集中抛售,形成 “割韭菜” 闭环,普通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,几乎没有盈利可能。
所谓 “十大币种” 的发行与交易,还充斥着违法犯罪风险。许多币种通过 ICO(首次代币发行)非法集资,项目方圈钱后便跑路,留下一文不值的代币。2023 年某地警方查处的 “环保币” 骗局,就以 “绿色金融” 为幌子发行代币,涉案金额达 200 亿元,投资者血本无归。即便是比特币等 “老牌币种”,也常被用于洗钱、赌博等违法活动,2024 年全国破获的虚拟货币洗钱案中,涉案资金超 80% 通过这些 “主流币” 流转,参与交易的用户可能因 “帮信罪” 被追责。
从法律层面,我国早已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非法金融活动。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指出,虚拟货币兑换、交易等行为均被禁止。所谓 “币圈最好的十大币种”,无论其宣传多么诱人,参与交易都违反法律规定,一旦被监管部门查处,资金将被冻结没收,情节严重者还会面临刑事责任。2023 年,多地警方开展专项行动,查处大量虚拟货币交易案件,涉案人员中不乏因炒作 “主流币种” 被判刑者。
这些币种的存储与交易也毫无安全可言。存储依赖的数字钱包可能被黑客攻击,2022 年某交易所被盗事件中,包括 “十大币种” 在内的资产损失超 5 亿美元;交易平台则可能突然倒闭,如某知名平台破产后,用户无法提取的 “主流币” 价值达数十亿美元。即便不发生安全事件,这些币种也可能因政策变动瞬间失去流动性,变成一串毫无意义的代码。